首页 > 农民权利 > 农民天地 > 贫困山区

专合社是贫困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顶梁柱

2017-06-16黄友轩   A- A+

  今年4月,我们到一个村调研,发现这个村家家户户养土鸡,少则十几只,多的达到100多只。由于远离市场,鸡蛋主要靠自己吃,调查当时每个家里最少也有三十个鸡蛋,多的达到200多个。有的村民对我们说:“谁能够把我们的鸡蛋及时卖出去,谁就是我们的大恩人。”调研结束时,我给该村的村主任支了一个招: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社帮助村民把鸡蛋卖出去。目前,合作社正在加紧组建中。

贫困山区

贫困山区

  “优质的土鸡蛋农户想卖卖不了,城里人想吃却买不到”,这种怪现象在贫困山区并不少见,它说明一些贫困山区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走错了道”。

  当今世界农业现代化路径最典型的有两种:一是“土地大集中、装备高科技、资本大投入、城市化聚居、企业式管理”美国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是许多发达地区都“玩”不起的“游戏”,而且其还会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和环境问题。一些贫困地区不切实际地“玩”美国模式,搞“大招商、造园区、建基地、强龙企”,费力却不讨好。多年的努力不但没有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就连引进和培育的龙头企业也是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覆盖窄,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作用十分有限。因为农业本身是弱质产业,生产周期长、自然社会风险大、投资回报低,特别是贫困山区往往远离大市场、水电路基础设施差、山多地少不适宜机械化作业、土地整理需要大量投入等因素,导致大量的资本不愿“下乡”。愿意到山区发展的龙头企业往往是实力比较弱的企业,它们或者“闷声发大财”、或者“自顾不暇”,有的甚至是为了骗取国家农业补助资金。实践证明,一些贫困山区把发展现代农业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的身上是“打错了算盘”。

  二是日本、韩国、台湾等家庭经营式的山区精品农业的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合作社解决了山区一家一户规模小、经济效益低等现代农业发展问题。它最适合贫困山区特别是生态良好的贫困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其他国内外实践也证明,运行良好的合作社可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劳力、资金、技术、土地、设备等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较好地解决政府统不了、部门包不了、农户干不了的难题。

  由于一些贫困山区的党员干部迷信“美国模式”、政府的财政金融政策也重点支持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和家庭农场,使得这些地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着总体规模小、档次低、组织管理松、运行质量不高、带动能力弱等问题,不能起到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作用。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贫困山区特别是生态良好的贫困山区发展现代农业除了要继续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外,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当好合作社的“保姆”,把主要的精力和财力用在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上:加强对合作社带头人、经营管理人员、种养能手的培训,着力培养一批合作社领军人才;突破乡村地域限制,将县域内所有规范、优质的合作社按产业分类组建成联合社,重点打造“市场+联合社+合作社+农户”模式,使它们真正成为农户发财致富的“顺风车”;整合有关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支农惠农项目,优先委托和安排具备条件的合作社实施;对合作社发展用地依法给予保障,优先安排用地计划,及时办理用地手续;引导帮助合作社注册商标、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促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主动为合作社和农户跑市场、找销路;将培育合作社的工作作为涉农部门和乡镇的年度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

精选精彩评论/登陆才可以发表评论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