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文集 > 专家文集 > 高铭暄文集

写在《周振想文集》出版之时

2017-01-07高铭暄 A- A+

  周振想,河北饶阳人氏。生于1957年5月17日。因病于2004年3月2日在北京逝世。生前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北大法学院博士生导师。

  这次交付出版呈献给读者的《周振想文集》,是周振想教授生前发表在各报刊上的论文、文章以及少数未发表的文稿,由韩哲同志加以整理后编辑成书的。全书按文章的内容和体裁,分为“刑事法理论”、“刑法实务”、“青少年研究”、“译文”、“法学教育”、“法学随笔”、“法治感言”七个部分,此外还有三则附录,即“附录一:个人访谈”、“附录二:永远的思念”、“附录三:周振想主要著述目录”

  周振想教授离开我们已近六年了。他生于1957年5月17日,卒于2004年3月2日,在这个世界上仅仅生活了47个年头,真可谓是英年早逝。作为学有成就、业绩非凡的著名的中青年刑法学家,他的去世是我国法学界、法学教育界、特别是刑法学界的一大损失。多少人为他的驾鹤西去感到悲伤和惋惜。作为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的导师,失去了这么一位优秀的弟子,我尤其感到心痛。

  周振想教授勤奋好学、才思敏捷、笔耕不辍。他生前发表了很多著述,其中像《自首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法院出版社1989年版)、《刑罚适用论》(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刑法学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1997年12月第2版、2000年7月第3版)、《当代中国的罪与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等,都是精心之作,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引用率相当高。这是他对我国刑法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尤其令我难忘的是他在我主编的《刑法学原理》三卷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1994年版)中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刑法学原理》一书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刑法理论与实践”的最终研究成果,曾于1995年12月先后荣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第二届国家图书奖,1999年又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

  这次交付出版呈献给读者的《周振想文集》,是周振想教授生前发表在各报刊上的论文、文章以及少数未发表的文稿,由韩哲同志加以整理后编辑成书的。全书按文章的内容和体裁,分为“刑事法理论”、“刑法实务”、“青少年研究”、“译文”、“法学教育”、“法学随笔”、“法治感言”七个部分,此外还有三则附录,即“附录一:个人访谈”、“附录二:永远的思念”、“附录三:周振想主要著述目录”。通读本书书稿以后,我的感想是:

  第一,周振想教授的刑法学术思想是丰富的、深邃的。他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的刑法观有很好的研究,而且对中国刑法学中的刑法总论、刑法分论中的许多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刑罚论问题、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应该说是他学术研究的专长,犯罪学的一些问题,他也有所涉猎。

  第二,他十分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口头上这样说,而且身体力行。他经常从事调查研究工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书中的“刑法实务”部分,他运用刑法理论和刑法条文分析了九个案例,得出了合乎情理法的结论。这可以说是他理论联系实际的示范之作。

  第三,他从获得法学硕士、博士学位以来,一直从事刑法学教学工作,特别是调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以后,还先后担任法律系主任和副院长,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管理工作。因此,他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问题,既有切身的体会,也有迫切的要求。他撰写的《不断强化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提高》这篇专文,既是经验总结,也表现了作者的真知灼见,读了令我感同身受。

  第四,他富有人格魅力。他在家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在上学时是一位好学生、好朋友;在工作时是一位好老师、好干部。他获得过许多荣誉和奖励。单就本书的附录部分就可以看出,他的待人接物、教书育人、治家交友等等方面,都是值得称赞的。他的终身伴侣赵玲玲女士撰写的《追忆我的先生———振想》一文,充满着激情和爱意,披露了许多我们所不知的周振想教授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高尚人格的轶事,读后令人十分感动。

  我与周振想教授师生一场,拉杂写了上面这些,既算是书序,也是对他深沉的怀念。

精选精彩评论/登陆才可以发表评论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