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领域 > 权属争议

200多年前的群体性土地纠纷,“法官”怎么判?

2018-08-02 A- A+

  乾隆六十一年(1796年),广西融水县两村田地相争,不仅涉及多户百姓,更成为两村宗族间久拖不决的矛盾。面对复杂的案情与可能引发的群体纠纷,当时的“法官”——知县如何裁判?

  在广西融水县古鼎村康田屯屋背舍内,有一座碑文,高约107厘米、宽约62厘米,楷书,10行,字径3.5厘米,清乾隆六十一年(1796年)刻。碑文内容是一份判牍,相当于现在的判决书,读来十分有借鉴意义,能感受到康乾盛世年间一个县令的裁判技巧和公正精神。

  碑文全文:“融县正堂庄示:为息讼平争,秉公审断,以截藤葛,而安永远。事缘:康田、西郭两村东南交界,畛域相连,不独畬业交争,亦且牧场互占,故两造构讼多年,终无止息。本县悉心勘踏,两取其平。照得以大岭古墟脚坡漕为界,大岭古墟东北归西廓吴禄等牧场,凉伞岭、六娒岭至白崖底归康田村龚子华等割茅、栽种芋头之地。其两届之间有坡漕,南官路计七绳半,共七十五丈归作官荒,两造不准割茅、作畬、作牧。为此仰头人粟上耀,协同原差及集两村立石分界,嗣后不得滋事侵占,勿违特示。乾隆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立。”

  碑文大意是说两村因为东南部交界,村民因相邻纠纷产生矛盾,耕田互争,牧场互侵,矛盾难以调和,且双方对簿公堂多年,始终未能合理解决。位于两村交界处的田地,必然涉及多个农户,在古代宗法社会,就不仅是农户之间的矛盾,还是两个宗族间的矛盾。看似简单的相邻纠纷,实则有更深层次的宗法社会背景,矛盾一旦激化就可能引发现在所说的群体性纠纷,所以处理起来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超的裁判智慧。

  

 

  那当时的“法官”——融县知县是怎么解决这个棘手案件的呢?其中体现了哪些裁判艺术和技巧?笔者试做简要解读。

  两取其平,悉心踏勘。两取其平的办案理念,传达了公平、公正的法治思想,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清代司法具有圆融性特征——司法官秉持“衡平”理念,以和为贵,通过法、理、情各方因素的综合考量,对案件做出“恰当性”的处理。衡平司法的理念将公平、效益、法律、人情、习惯等价值要素相互协调,避免了逻辑化的机械与僵化可能。它是传统司法的智慧,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在清朝的司法语境下,一位一县之长,为了查清纠纷根源、平息纷争,带着衙役亲自到田间地头勘验现场,充分体现了传统儒家文化的民本思想。悉心勘踏是实现司法衡平的基础,通过勘踏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对案情和事实充分把握。再来看踏勘的细节,“照得”是旧时公文和布告中的常用语,意思为查察而得,必须深入实地去考察验证,而不是凭嘴上功夫,体现的是裁判者的实践精神,对事实真相的求证和追索。“照得”的结论是什么呢?东北部“以大岭古墟坡漕为界”,墟是古代的集市,坡漕就是沟壑,是天然的分界线,以此为界,界限分明,避免双方互相扯皮推诿。南部以官路为界,并划出一定宽度的隔离带。勘查之细心,用语之严谨,展现出了裁判者的睿智和对案件细微事实的把握。

  判决精准,执行不难。悉心踏勘是为了充分调查,了解实地情况,明了争议焦点,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划清界限,平息分争。碑文将踏勘细节和具体判决内容有机结合,条分缕析,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充分体现了裁判的公平公正,展现了裁判者高超的司法技巧和语言艺术。在东北方向交界处,对天然界限即“坡漕”两侧,将界限处的土地权属和用途进行了规定,大岭古墟东北归西廓吴禄等牧场,凉伞岭、六娒领至白崖底归康田村龚子华等割茅、栽种芋头,权属分明,用途明确。对没有“坡漕”界限的土地如何划分?“坡漕”之外的南面土地相连,很难划清界限,这部分最难处理,是引发纠纷的焦点,县令是如何巧妙化解的呢?为防止因土地相连引发双方推诿争夺,县令在中间地带画了一个七十五丈的隔离带,作为“官荒”,即官府的荒地,不允许村民擅自耕种。七十五丈是多宽呢?明清时期一丈为十尺,三尺相当于1米,七十五丈相当于250米。县令很巧妙地用一个隔离带化解了双方的分争。这份判决逻辑清晰、证据充分、内容精准,执行起来十分简便,即使放到现在也是一份非常优秀的判决书,对当下的审判执行工作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立石为界,铁案司法。从案情来看,这不是我们现代社会意义上的普通民事纠纷,只涉及双方当事人,而是两个村庄的界限纠纷,涉及宗族之间的矛盾,所以县令处理起来十分严谨慎重,体现了裁判者对于维护和谐稳定社会关系的重视。由于县令处理得当、公平公正,受到了双方乃至两村村民一致认可。为此,文中的“仰头人”,即两个村里最德高望重的人——粟上耀老先生,协同办案差役,召集两村村民,共同立石分界。立石分界既是对裁判内容的履行,更是对裁判本身的信服,彰显了裁判权威。立石为界,将文书内容刻在石头上,可以想见当时的人们对这份文书的重视。这一举动相当于现在的裁判文书上网,体现的是司法公开的精神,不但让当时的人能够知悉并遵守裁判内容,也让后代了解界限的由来,不再因此起分争。能够让判决经受住历史和时间的考验,正是新时代法官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要把每一起案件办成经得起法律、历史、人民检验的铁案。这是一种终将被历史记载并时刻接受人民检阅的历史文化传承。

精选精彩评论/登陆才可以发表评论

表情: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